【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消化道肿瘤“悄无声息”,市中研附院消化科专家提醒: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24-4-23

2024年4月15日—21日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调查表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三餐无规律、作息日夜颠倒、工作喝酒应酬、没有按时体检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已成为位列于全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病因。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抗癌的理念和素养,让广大群众科学认识肿瘤,学习防治消化道肿瘤知识,为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4月19日上午9点,市中研附院消化科在二楼中厅举办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健康咨询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与患者的积极响应。

1.png

活动现场,消化科主任王毓麟率领由医师赵伟、杨楠、蒋璐剑和护士长郝莎等组成的医护团队为患者把脉、问诊,普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知识,护理人员为市民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的穴位耳针、测血压等健康服务。

02专家讲科普

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2020年,全球有超过60万例的新发食管癌,而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第一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食管癌主要与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快、喜热烫食物、高盐饮食、喜食腌菜等)、吸烟、饮酒等不亮生活习惯等有关。当患者有食管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或哽咽感、食管内有异物感、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消化道症状(如胃食管反流、黑便、呕血)等,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病情。

二、胃癌

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也属胃癌高发的国家,病死率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好发于中年男性,40~60岁年龄组约占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二。

2.png

长期进食粗糙的食物以及腌制、烟熏、油炸和霉变食物;暴饮暴食、吃饭过快等不良习惯,会诱发胃癌。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癌最主要的病因,被WHO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胃早癌是癌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状态。胃早癌以其除消化不良外无症状和特异性表现、服用抑酸药可以缓解症状和病灶小不易发现为特点,故提高胃早癌的检出率是治疗的新方向。早期胃癌的发现,有效的手术及治疗,已降低了胃癌的病死率。早发现、早治疗非常的重要!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色素内镜等技术的出现,胃早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于超过2.0cm的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结构、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当前胃早癌治疗的首选方式。

三、大肠癌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指的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我国,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是结肠癌。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5位。

过多摄入高热量、低纤维食物,会阻碍肠胃蠕动,促进毒素堆积和吸收,进而导致肠癌。8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结肠炎症、息肉等一步一步转化来的。结肠息肉是长在结肠壁上、凸向结肠肠腔的组织,有些是恶性息肉,有些则是良性息肉。结肠息肉的大小变化需引起大家注意,一般来说,息肉体积越大,越有可能是恶性或是癌前病变。而从外观上看,部分息肉带蒂,部分无蒂,但无蒂的息肉比有蒂息肉更有可能癌变。但这个病变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其发生、发展时间甚至可以长达数十年,这便给了人们机会去早期发现它,早期干预,阻止其发展,在癌变前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0%,而转移性大肠癌仅为14.0%,如能早期诊断则可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我国大肠癌早期确诊比例仅为5%-10%,而60%-70%的大肠癌患者被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因此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意义重大。

当前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筛查普遍应用的金标准。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是保证筛查效果的关键。建议有便血、大便不规律等消化道症状者,曾患过结直肠癌、息肉或有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人,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我院消化科王毓麟主任提醒,消化道肿瘤早期的症状就是没有症状,想要防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胃肠镜筛查尤为重要,目前内镜检查已成为筛查消化道肿瘤的金标准,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手术切除不需开刀,不需要放化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等根治效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