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锦迁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善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在临床上尤擅用黄芪,蓋黄芪质轻气薄,为补气药之长。古人谓之性味甘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既是皮表之药又是中州之药,还可补肾脏元气,可见应用范围之广。栗师认为其核心在于益气升阳。黄芪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是补脾肺之气之要药。栗师认为其可广泛用于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等诸多气虚之症。凡症见少气懒言,面色无华,不寐健忘,神疲自汗,盗汗,食少无味,腹胀便溏,心烦身热,手足麻木,下肢水肿,脉虚大无力者,皆可使用黄芪。尤其对病位偏于表,病性偏于虚、偏于寒者,用之得当往往效如桴鼓。现将有关经验整理如下:
一、固表止汗
栗师对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诸症,每每重用黄芪以治之。如汗出异常者,病虽有自汗、盗汗、黄汗、战汗、产后汗出之别,病机有气虚,阴虚,气血两虚,湿热蕴蒸,营卫不和之异,部位有但头汗出,心胸汗出,手足心汗出之不同。但栗师认为其主要病机均与气虚不固,开合失司有关。《内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开合也”,若卫气不足,卫外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汗出异常。栗师认为卫气虚乃气虚的表现之一。黄芪补卫气,对卫气虚而致的腠理不固诸症有显效。对于汗出异常之患者,往往重用黄芪50克,以补益卫气,固表止汗。对自汗而濈濈然出,动则尤甚,属气虚者,多伍用白术,防风,桑叶,麻黄根,浮小麦,或固或散,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对盗汗者多配伍当归,黄柏,生熟地,地骨皮,以泻火坚阴。对黄汗则伍以二妙散,茵陈,萆薢,土茯苓等,以黄芪走表,使阳郁得伸,热可外达,营卫调和而黄汗得止。栗师认为黄芪甘温纯阳,无汗能发之,有汗则止之。对于气虚无汗的患者,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汗不能出,栗师用生黄芪以补气,气旺则自能鼓动汗出。而对于腠理不固,疏于固涩,汗出不止者,黄芪益卫气而固表,表得固而汗自止。如患者朱某,女,59岁,汗出明显,近一年加重,寐则汗少,醒则大汗,时有胸闷、气短、心慌、乏力。曾多处求医,服用玉屏风散及收敛固涩药无明显疗效,栗教授认为患者气虚非常明显,益气固表无效只是病重药轻,兼患者脾虚有湿,应补气与健脾化湿并重,重用生黄芪。
生黄芪75克 当归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30克 半夏15克 橘红25克 桂枝15克
枣仁25克 芍药15克 地骨皮25克 五味子15克
麻黄根20克 浮小麦30克 生牡蛎30克
七剂 水煎服 2次/日
患者服药后汗出明显减少,后又续服十四剂收功。栗教授强调生黄芪用量要大,少了无效,虚弱患者使用时间要长,多服久服疗效佳。对气虚感冒诸症也有显效。
二、利水消肿
水肿的发生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肺气虚则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水湿不能运化,肾气虚则水无所主。而黄芪乃上中下三焦之药,故对多种水肿有利水消肿之效。栗师善于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多种虚性水肿患者。对面浮身肿,面色苍白无泽,畏寒肢冷,尿少乏力,气短声微者,栗师多以黄芪治之,对病程长、肌腠松弛、下肢水肿明显者更是应用黄芪之着眼点。如心衰患者刘某某,男,46岁,心慌,乏力,咳喘,白痰,汗出,时胸前区疼痛,双下肢水肿,舌嫩红苔黄,脉沉细。予生黄芪90克、当归18克、红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20克等,药后,心慌、咳喘、胸痛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消失。栗师对水肿偏于表者多宗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以助卫利水。对病变部位偏于脾肾者多宗实脾饮、真武汤、肾气丸加减,药以黄芪、人参、附子、白术、茯苓、淫羊藿等益气温阳,利水消肿。对瘀水互结则佐以和血活血之当归、赤芍、川芎、坤草。肺气上逆者,气粗喘息不得卧者,则加葶苈子、泽泻以泻肺利水。
三、益气升阳
栗师对气虚所见之眩晕、消渴、偏瘫及妇科经带胎产诸多症候,多以黄芪为治。如对消渴患者栗师多尊千金方黄芪汤意,重用黄芪50至100克,多配伍苍术、山药、元参、等益气健脾之药,常获良效。蓋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旺,则人体正气充足,能增强糖尿病患者的正气,增加向愈机会,亦符合中医治病求于本之思想。对中风后肢体活动不力,麻木不仁,及风寒湿痹证等属气虚血瘀者,常以生黄芪75至100克配伍活血之桃仁,红花,川芎,生地黄、赤芍、地龙、僵蚕等,大补元气使气旺血活,周流全身,滋养百骸,经脉宣畅,则瘀滞自消,只要坚持服用症状多获改善。对气虚清阳不升之动则头眩,自觉头脑空空,疲乏无力,遇劳则重的眩晕患者,栗师认为只要脉虚细无力,两寸尤甚者则多以补中益气汤加葛根治之。一高血压患者以头晕为主诉,栗师则以生芪为主治之。当时曾问曰病人血压甚高,生芪能否慎用,栗师答曰黄芪升阳不等于升压,患者头眩乃清阳之气不升所致,不但要用黄芪益气升阳,还要佐以升麻、柴胡、葛根以鼓动清阳上升,服药后不但眩晕减,且血压平稳下降。
栗师善于应用黄芪治疗各种内脏下垂,下气下陷的久泻脱肛,气虚不能摄血的崩漏、便血等等,临证时黄芪用量不宜过大,但应用时间要长,久则建功,要注意与患者交代清楚,树立患者的信心。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尤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最为中的。“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此处黄芪有补中益气升阳健脾之功。
四、托毒生肌
黄芪素有疮家要药之称,这主要是指对阳气虚弱疮疡久不溃脓或溃后久不收口而言,对辨证属虚属寒者,确有生肌长肉,修复创面之功。若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属实属热者则绝非所宜。栗师认为黄芪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作用与其益气升阳之功有关,如古方托里透脓汤,内补黄芪汤均源于此。栗师认为黄芪既然对肉、筋、脉、骨、神经、血管等人体组织其有营养修复作用,就不仅只限于外科疮疡方面,对内科某些疾病也应有营养修复作用,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就应属于此范围。栗师将黄芪这一生肌长肉,促进愈合的功用应用到心肌梗塞恢复期,辨证属于气虚,气阴两虚的患者,现在虽然不能从解剖学的角度证明对梗塞心肌的血运重建作用,但以临床症状分析,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黄芪治疗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原有症状体征减轻,没有出现病情反复及加重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与黄芪“生肌长肉”对梗塞心肌的营养修复功用有关,值得关注。
五、几点体会
黄芪功用虽有固表止汗、益气升阳,利水消肿、生肌长肉之分,但栗师认为黄芪主要功用就是补气,尤其偏于补卫气、补肺气、补脾气。栗师多次强调人参、黄芪均能益气,二者又往往同时使用,但人参补气偏于补中,偏于补五脏之虚,对内伤脾胃诸症,当以人参为君,黄芪为臣。而黄芪补气之力逊于人参,但该药偏于实卫气,偏于走表,对肌表虚弱诸症,当以黄芪为君,人参为臣,又人参能生津液,此非黄芪所及,但黄芪升阳之功,又非人参所及,这是人参黄芪应用同中之异。
在使用黄芪过程中,栗师对舌、脉诊尤为重视,认为脉诊即能明病之虚实,又能定病之部位。如脉空虚无力、脉沉细无力重取全无、脉浮大中空、重按如葱、脉数而无力者,均为气血虚亏,脉气衰弱无力,气血不充之象,皆可用黄芪以补气,若寸口脉不足或沉细,或虚大无力,则不是肺气虚就是心气血不足,更应以黄芪治之。在舌诊方面,色淡体胖质润者,或舌淡中心有裂纹者,栗师认为皆为气虚,可用黄芪;若舌红瘦而干或苔厚腻者,则不宜用黄芪。栗师还强调应注意体质差异,对体态丰硕,肌肤白皙,腠理松软而汗出者,可用黄芪且量宜大,一般在50克左右;而对面黑、形实、身瘦者则宜慎用,以防胸腹胀满。对中气不足者用量则不宜过大,这从黄芪建中汤中也能反映出来。对于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肌肉发达,属实属热的体质,则黄芪宜慎用。
黄芪为补气药之长,对诸多慢性病,诸多气虚证,非黄芪不能补,其理甚明,但为何有时无效呢,栗师认为惟剂量不足罢了。对表虚诸症如汗出异常、偏瘫、肢体麻木栗师认为非重用黄芪不可。常用50克左右,个案可达90至120克。而对里虚诸症则以参附为主,黄芪用量则在30克左右。栗师曾为一心功能不全患者重用黄芪90克近一年之久,未见不良反应。为了防止大量黄芪产生中满的不良反应,栗师每以陈皮、白豆蔻佐之。
栗师还十分关注黄芪的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利尿、降血压、降血糖以及壮阳作用。黄芪是补气主药,它能明显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若与党参合用,使巨噬细胞吞噬有害物质的作用更为显著。黄芪也能促进人体产生抗体,医学上用黄芪治疗肝炎,除可增进病人食欲,改善肝功能外,还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抵御疾病,增强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