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12-8-7

1“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提出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调节着人体一切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所有脏腑活动的正常与否。故<<灵枢•邪客篇>>又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故肾又称为“生命之本”。 心与肾都很重要,而两者关系的正常与否更为重要。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引用道家理念,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来说明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水升火降”维持心肾,水火的相对平衡,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张大宁教授就是根据这一启示,于1964年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心—肾系统”表示在心为主导的条件下,心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关系。“轴心”表示此系统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

2“心—肾轴心系统”学说与现代医学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为思维意识的中心。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为人体思维意识的中心,皮层及其下中枢调节着机体一切生理活动,因此这一点应包括在中医学“心”的功能之中,而根据临床研究及有关文献报道表明“肾”的概念包含了近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关系,应是中医“肾”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心肾相交”理论应指大脑皮层通过下丘脑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等的控制,即:

肾上腺皮质
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 性 腺 系统。
甲 状 腺
其中心火下降,下交于肾则指神经中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的调节机制,而肾水上升,上达于心,则是指肾上腺皮质、性腺或甲状腺通过垂体或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机制即所谓“反馈机制”。
现代医学十分重视神经与内分泌的作用。巴甫洛夫学说十分重视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的作用,近代塞里应激学说把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垂体—皮质系统提高到了很高的位置。但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前者重视了大脑皮层却忽略了内分泌系统;后者重视了内分泌却低估了神经系统。目前现代医学注意到这两个学说各有偏执,了解到神经与内分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并开始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学说。而张大宁教授根据中医“心肾关系”的论述而提出的“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实际上是朴素地综合了以上两种学说的长处,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

3“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任何一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而发病时,都会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由于致病因子及机体体质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疾病;另一种是不同的致病因子,不同的疾病,在发病的某一阶段,会出现相同的机体反应,所谓疾病的共性。现代医学医越来越重视疾病的共性即非特异性反应,巴甫洛夫、塞里等学说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疾病的共性。而中医学的“心—肾系统”实际上在疾病的发病共性之中,正好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的所谓扶正培本(特别是补肾益气等)实际上是通过对“心—肾轴心系统”的调节,促使疾病的个性转化。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内容固然很多,但掌握了“心—肾轴心系统”这一理论,施以同治则抓住了疾病共性的根本。这对于提高中医疗效,改善机体体质,以至延年益寿,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