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治未病】减肥太痛苦、总反弹?中医减重门诊助您健康享“瘦” |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24-8-6 |
大肚腩又叫做腹型肥胖,定义:男性的腰围大于等于90公分,女性的腰围大于等于85公分,称之为腹型肥胖。 一说到大肚腩人们就容易想到高血脂、高血压。今天,小编邀请到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市中研附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王莹为大家介绍一下大肚腩与三高疾病有什么关系。 大肚腩与三高疾病的关系 肥胖症不只是体重超标的表现,更是人体内部功能及组织代谢分泌异常的外在表现, 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肥胖症严重者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肥胖相关性肾病及心脑血管病等发病风险。 临床数据显示,腹型肥胖人患糖尿病的机会高33倍、患高血压机会高压29倍。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要想减肚腩却不容易,有的患者反而越减腹部的脂肪越多。 “三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是气血、脏腑功能失衡的造成,“三高”者血管往往血液流通不畅,机体气血阴阳失衡,因此三高患者要减肚腩不容易。 01软化血管、调节血压、血脂很关键!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内至五脏六腑,外到皮肉筋骨,都依赖血液的滋养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正常运行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结果。 从中医的角度看,胖子大多数属于痰湿体质,痰湿体质表现为痰多、汗多、身体常感觉黏滞不清爽。这种体质的成因是人体脾虚,气血津液运化失调。中医里的“痰、湿、淤”就像三兄弟一样难以分家,痰湿体质者常合并瘀血内阻。因此,肥胖的人“痰、湿、淤”合而为病,心脑血管病的概率更高。 中医认为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头晕,治疗上就要健脾化痰,活血祛湿,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痰浊才能运化。同时要做好血管的保护工作,避免血管硬化、发脆甚至破裂,否则将导致严重的疾病。 预防长大肚腩的方法主要在于饮食与运动。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仍然可以见到很多“不会吃”的患者,或者“自以为会吃”的患者,通常是听说某样东西好就使劲吃,结果“过犹不及”,反而危害健康。“会吃”包括会选食材!懂得搭配!关键时候要借助中医中药来及时调整体质的偏颇;对于三高及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还要掌握饮食宜忌,才能吃出健康血管。 02中国食品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订了膳食宝塔。这个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括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第一层为谷类、薯类和杂豆,应注意三者合理搭配,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g,其中应包括50g~100g的粗粮或全谷制品; 第二层为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吃新鲜蔬菜300g~500g和新鲜水果200g~400g,且两者各有优势,不能只取其一; 第三层为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天应该吃125g~225g,其中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动物内脏胆固醇较高,不宜过多食用。 第四层为奶类、大豆类和坚果,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以及相当于干大豆30g~50g的大豆及其制品。坚果蛋白质与大豆相似,可吃5g~10g坚果替代相应量的大豆。 第五层塔顶为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应超过25g~30g,食盐不超过6g。 饮食需要精细调整的同时,根据药食同源理论,我院治未病中心特推出系列药膳和减脂茶饮,为您提供豁痰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茶饮,希望助您远离大肚腩,刮去腹内油脂!根据痰、湿、瘀的成因,我们特供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等八种偏颇体质药膳。 中医减重门诊 我院治未病科医师张蓓介绍,我院减重门诊根据中医四诊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及相关理化检查结合您的具体情况,来为您推荐最适合您现在的体质药膳,给您的健康提供绝佳保障!随着季节更替,我们体质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请抓住当下调理体质的大好时机,给您的身体添活力,增动力,促健康! 市中研附院治未病科 诊室位置:天津市中研附院C楼健康管理中心二楼东侧治未病 咨询电话:27357949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