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12-8-7

李 妍 刘华一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300120

摘 要 通过检索分析近四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文献,发现中药及中西药联合治疗在症状改善、幽门螺杆菌转阴、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中医药;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以下简称Hp),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经研究表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控制Hp感染成为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课题。由于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且价格较昂贵,患者依从性差,中医药治疗在此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与潜力。现将近四年来,中医药对Hp相关性胃炎(以下简称HPAG)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 中医证型与Hp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辨证的证型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郑昱等[1] 收集16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从Hp感染情况来看,感染率脾胃虚弱型(100%)>胃络瘀血型(92.86%)>胃阴不足型(92.00%)>脾胃湿热型(86.36%)>肝胃不和型(73.81%)。范妤等[2]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0例检测Hp,结果发现脾胃湿热组感染率(53.76%)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21.05%)和正常对照组(10.00%),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
二 中医药治疗
1、抗Hp的中药研究
罗桂香等[3]将 40 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2~3 组用幽门螺杆菌液给小鼠灌胃造模,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发现半夏泻心汤组和黄芩苷组治疗后能明显提高Hp转阴率,降低血清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2、中医单方治疗
2.1清热化湿法:有部分研究发现,慢性胃炎Hp的检出率以脾胃湿热型居多,因而主张以清热化湿法为主治疗HPAG。田河水[4]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HPAG30例与西药组30例对照(丽珠得乐+阿莫西林)。两组症状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镜像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改善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胆汁反流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沈跃建等[5]在西药常规治疗(胶体果胶铋胶囊+羟氨苄青霉素胶囊+甲硝唑片)基础上用半夏泻心汤治疗HPAG120例,并设对照组120例单纯西医治疗。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治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曾玉梅[6]将HPAG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痢特灵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藿朴夏苓汤加减,两组总有效率、Hp清除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王小娟等[7]应用灭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AG32例,对照组(阿莫西林+替硝唑+丽珠得乐)28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Hp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樊振等[8]采用清幽解毒汤治疗HPAG48例,对照组(雷尼替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4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Hp清除率、病理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胃镜改善,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P<0.05)。
2.2调肝和胃法:吴文强[9]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HPAG初起或发作期以气滞、胃热多见,故应用中药复方调胃汤治疗该病75例,并与西药治疗组75例对照(克拉霉素片+替硝唑片+枸橼酸铋片)。两组Hp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改善胃痛、嗳气、纳差症状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健脾化湿法:有关研究发现脾虚湿热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基础。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水湿久蕴与邪相搏则湿热由生。故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治疗。汪红兵等[10]应用健脾清化方治疗HPAG患者42例,西药组予CBS胃三联(德诺+阿莫西林+替硝唑)35例,中西药结合组(健脾清化方与CBS胃三联)34例。结果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证候总积分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中西药结合组Hp根除率高于中药组 (P<0.01)和西药组。李明星[11]观察HPAG 84例,对照组40例给予丽珠得乐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服清幽门螺杆菌方。结果两组Hp根除率治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2.4疏肝健脾法:王九凤[12]认为HPAG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湿热阻滞所致。故治宜疏肝健脾,清热祛湿。在给予奥美拉唑基础上,应用化湿解郁汤治疗HPAG125例,并设对照组(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94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2.5益气健脾法:龚世忠等[13]认为Hp属邪气,当人体正气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致脾胃气虚时,导致胃炎的发生。故应用益气健脾之愈胃方治疗HPAG84例,对照组42例给予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结果治愈率、Hp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窦德明等[14]临床观察HPAG以脾胃虚寒患者居多,胃气虚寒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宗“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之旨益气健脾温阳,应用幽胃汤加奥美拉唑及阿莫西林联合治疗HPAG 62例。对照组60例,使用西药三联疗法(胶态次枸椽酸铋钾+阿莫西林+甲硝唑)。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分型论治
笱晓葵等[15]应用四黄蒲草灭幽方辨证加减(脾胃虚寒型、食滞内停型、肝气犯胃型和瘀血内阻型)治疗HPAG43例,对照组(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43例。两组根治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病理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药组降低幅度>对照组(P<0.01)。申俊岭[16]观察HPAG104例。对照组48例,予克拉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分散片+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用药(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虚兼气滞型、脾胃湿热型、气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结果总有效率、Hp根除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吕桂凤[17]观察HPAG52例。将对照组24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克拉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分散片),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湿热瘀阻型和脾胃虚弱型)。结果总有效率、Hp根除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苏峥等[18]观察HPAG50例。对照组15例采用西医疗法,予甲硝唑片+阿莫仙胶囊。治疗组35例用基本方(黄连、黄芩、乌药、佛手、百合、郁金、厚朴、丹参、白芨、没药、玄胡)分型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4、中成药治疗
李平等[19]运用中药古方,自制蜂胶左金胃三联胶囊治疗HPAG62例,西药组61例(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中药组服药4周与西药组2周Hp的清除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中药组能较好改善胃炎相关临床症状。王平[20]应用和胃散治疗HPAG45例,对照组给三联(胶态次枸橼酸铋+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无统计学意义。卢训丛等[21]观察乳鹿膏治疗HPAG33例,对照组31例,采用西药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甲硝唑+阿莫西林)。结果两组间各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出现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郭莲怡[22]用益胃宁胶囊治疗HPAG60例,对照组60例用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及Hp根除率相近;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杨林青等[23]用益胃散治疗HPAG66例,对照组45例给予丽珠维三联(枸橼酸铋+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结果两组治愈率、Hp清除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5、其他
钟琳等[24]将60例HP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口服连续1周,改用胃痛散穴位敷贴(胃痛散组成:附子、肉桂、公丁香等等分;选穴为:太冲、三阴交、涌泉、内庭)。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复查胃镜总有效率、Hp转阴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冯永航[25]采用黄连素配合丽珠胃三联(减半量)治疗HPAG90例,对照组以胃三联(标准量予丽珠三联克拉霉素+丽珠得乐+替硝唑)治疗90例。结果两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Hp根除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3~6个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毛春华等[26]将62例HPA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法莫替丁+阿莫西林胶囊+复方灭滴灵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Hp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三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HPAG的研究已获得较大进展,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愈后复发率低,长期应用无耐药性。中西药合用副作用亦明显少于西药治疗。在以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应注意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长期随访和追踪复查,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疗效标准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应注意建立符合中医证型的Hp感染动物模型,借助动物实验阐明Hp的致病特点,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探讨中医药对Hp毒力及形态变异的影响,发掘中医药抑菌杀菌的作用机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
参考文献
[1]郑昱,谢建群,李萍,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10-1211
[2]范妤,王建华,宋强,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抗凋亡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中医,2008,24(4):38-39
[3]罗桂香,尹抗抗,谭达全.半夏泻心汤及其有效组分黄芩苷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黏膜保护作用和对TNF-α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9-20
[4]田河水,丁庆学.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2007,22(5):51-53
[5]沈跃建,卫德龙,胡翠芳,等.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880-881
[6]曾玉梅,倪春红,王群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28-29
[7]王小娟,郭建生,李倩,等.灭幽汤对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67-68
[8]樊振,李瑞.清幽解毒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5):20-21
[9]吴文强.调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 20(7):793-794
[10]汪红兵,张声生,李乾构.健脾清化法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6):390-391
[11]李明星.清幽门螺杆菌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84例[J].河南中医,2006,26(2): 30-31
[12]王九凤,何其山,韩文生.化湿解郁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2):1841-1842
[13]龚世忠,龚国君.自拟愈胃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2182-2183
[14]窦德明,黄军侠.幽胃汤结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122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19):2332-2333
[15]笱晓葵,袁玉成,刘正广,等.四黄蒲草灭幽方与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1):52-54
[16]申俊岭.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56例[J].河南中医,2009,29(2):177-178
[17]吕桂凤.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25(8):536-537
[18]苏峥,张雷钧.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45-3446
[19]李平,张军会,周华.蜂胶左金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7-18,25
[20]王平.和胃散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7):613-614
[21]卢训丛,张继红,陈涛,等.“乳鹿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4):35-37
[22]郭莲怡,郭敬姝,金旭鹏.益胃宁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2):117-118
[23]杨林青,窦逾常,逯遥.益胃散与丽珠维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09,30(21):2650-2651
[24]钟琳,王海燕,贺敬波,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24-25
[25]冯永航.黄连素合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9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2):150-151
[26]毛春华,林建荣.黄芪注射液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医药世界,2006,7:99-100
作者简介:李妍,1979年生人,中医内科学博士在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研究。联系方式:E-mail:yanli337@yahoo.com.cn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