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宁教授简介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

      张大宁,主任医师、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国际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医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张大宁老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的熏陶,老师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书、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中学毕业后,为承父业,进入天津中医学院学习,深得授课老师的赏识,196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张大宁教授有一段名言:“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的范畴,但在诸多的应用科学中,它具有更鲜明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实践与经验对一个医生、一门学科,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个体上,现象上讲,是病人求医生;但从整体上、内涵上讲,是医生求病人。世界上是先有的病人,后有的医生。从这点意义上讲,脱离了病人,医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老师正是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实践着这段格言。他经常说“病人是我们医生水平提高的基础”,并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论》中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和教育学生:“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无问其富贵贫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张大宁老师高尚的医德,深深教育者学生、激励着学生。
      张大宁老师从事中医医、教、研四十余载,致力于中医肾病的临床与研究。早在60年代即发表了“试从现代医学观点剖析心、肾、命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的学术论文,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新理论,突出心肾关系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延寿融为一体,使中医传统的“心肾相交”之说得到理论上的突破。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强调“肾虚血瘀”是构成多种慢性疾病、老年病及人体衰老的基础,确立了“补肾活血法”为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老年病及抗衰老的治疗大法,形成了以“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肾病的治疗体系,使其中医肾病的诊疗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他主持完成的“肾衰系列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及“补肾活血降逆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主编了《实用中医肾病学》、《中医肾病学大辞典》、《中医补肾活血法研究》、《张大宁医学论文集》、《古今肾病医案精华》、《中医基础学》、《补肾活血法与肾脏疾病》、《常用中成药》等十余部学术专著。
      作为一位中医大家,他为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肾病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他更为中医学走向世界,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8月,张大宁教授作为首位大陆杰出中医学者应邀赴台讲学,在台湾引起轰动,受到台湾各界的热烈欢迎。此后,他多次赴台讲学、会诊,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做为中央优秀保健医生,他不仅承担着国家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还经常受中央委托为许多国家的首脑、有关人士会诊、治疗,深受信赖。他先后应邀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尼、泰国等国家讲学,不仅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中医大家的风采,更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这一中华国粹,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为表彰张大宁教授对中医事业、对国家、对人民的重大贡献,他先后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优秀中央保健医生、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医学标兵等,还被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选入《世界名人录》。199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与有关方面提名,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一决定是对张大宁教授突出贡献的肯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