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至养生——药食同源中药推荐 |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18-1-26 |
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日,冬至又称为冬节,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民间有谚曰:“冬至进补,春天打虎。”全国各地的冬至节令食品,无论是北方的饺子、馄饨,还是南方的汤圆、赤豆粥,一多半都与数九寒天里的进补有关。 阴阳气交宜进补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开始。从中医学来说,冬至有个交替性,以阴阳观点来论,冬至前阴气最盛,冬至后阳气回升,如何才能提升阳气?答案是进补。那么为什么冬天是最适合进补的呢?这是因为到了冬至,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减慢,消耗也会相对减少,冬至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达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就冬至而言,它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阴极必阳,从冬至开始,人体内的阳气开始生发,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进补之前先引补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给身体先打好底子,让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以免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比如脾有湿邪的人,脾胃虚、消化差,进补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容易出现腹胀、恶心,让身体更虚。 如果对体质情况不清楚,最好进补前先看中医。该养脾胃的先养脾胃,该去湿热的先去湿热,之后再进补。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山药、红枣、花生仁等食材,调整脾胃功能,做好引补工作,方能提高滋补效果。 有的放矢好进补 进补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按照中医理论,人体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以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气虚的,容易出虚汗、说话乏力、精神疲乏;血虚的容易贫血、失眠、面色差;阴虚容易盗汗、燥热;阳虚容易手足冰凉、怕冷。 肾主蛰“厚味来补” 补阳,是冬至进补的重头戏。冬至后,阳气开始生发,肾主阳,是生命的源动力,人能不能长寿、免疫力高不高,与肾都有莫大关联。补阳要多吃板栗、核桃仁、韭菜、羊肉、狗肉、鳝鱼、虾类(基围虾)等,中药上可选用枸杞、巴戟、淫羊藿等调补。推荐一个老少皆宜的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记载,叫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60克、生姜15克,配上1000克羊肉,炖两小时即可食用,再加陈皮10克,可以增鲜、开胃。 药食同源食物选择: 有些人喜欢选择中药膏方作为冬令进补的首选,因为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成为一种时尚。 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药食同源食物中,又分为几大类: ①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③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进补药膳推荐 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此时进补可发挥最大效应,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冬至时节的进补食谱如下: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麻油拌菠菜 做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 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猪蹄筋10g,鸡肉50g,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绍酒30g,生姜10g,葱10g,食盐5g,清汤适量。 做法:将牛膝洗净浸润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待蹄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腿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生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将发胀后的蹄筋切成节,鸡肉剁成2cm的方块。将蹄筋、鸡肉放入蒸碗内,把牛膝片摆在鸡肉的面上,火腿丝和蘑菇丝调合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绍酒、食盐、清汤,调好汤味,灌人蒸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立即出笼,拣去姜片、葱节,调味后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羊肉炖萝卜 做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原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天麻蒸鲤鱼 原料:天麻30g,川芎、茯苓各10g,鲜鲤鱼1条(1500g),清汤、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鲜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再将天麻放人泡过川芎、茯苓等的米泔水 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将天麻片放人鱼头和鱼腹部内,置盘中,然后放人葱、生姜,加入适当清水后,上笼蒸约30分钟,蒸好后,拣去葱和生姜;另用水淀粉、清汤、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 功效:降压去湿,祛风强肾。适于高血压患者。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