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藏族同事】阿旺:离乡,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24-2-19

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有一名年轻的放射科技师,他叫阿旺克珠。从西藏昌都来到天津这两年多里,穿上白大褂,他是踏实严谨的医疗“侦察员”;生活中,他是那个能歌善舞的活力大男孩儿——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他在广阔天地追逐青春梦想。

早晨八点,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里,陆续有患者完成登记,候诊区的位置眼看要被坐满。X光室里,换上白大褂的阿旺克珠也开始了他一天的忙碌。

光学影相检查对着装和体位都有特殊要求,作为放射技师,每接诊一名患者,阿旺都会先走进机房,快速打量对方的穿戴后,提醒他们换下影响检查的衣物和饰品,再根据检查要求帮患者摆好合适的体位,把拍摄结束后的注意事项,提前跟对方一一交代。

不问自答——为了缩短下一位患者的等待时长。这是阿旺总结出的工作技巧。

一番叮嘱中,患者一边点头,一边会因为那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多打量面前这位“白大褂”几眼——深邃的眉眼间透着俊朗,圆润的脸庞和微微上扬的嘴角又给这个精神小伙增添几分憨厚……

阿旺的家乡昌都市丁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用他的话形容,那里“河谷、山川、森林、草原……都有,景色很美。”阿旺的父母曾靠放牛养羊支撑全家的生活,养育着8个儿女。1996年出生的阿旺,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儿。

不甘于重复上一代的人生,少年阿旺选择走出小山村,踏上求学路。2020年6月,他顺利完成本科课程,从北方民族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对家乡的依恋让阿旺首先想到的是:回去,为建设家乡,发光发热。

2020年底,昌都市藏医院公开招聘,阿旺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功考取了放射科的岗位。在很多人看来,放射科的医生就是“拍片子的”摄影师。实际上,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放射技师不仅要掌握患者情况,还要熟悉设备性能,选择好扫描参数,为临床一线科室更快、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

对阿旺来说,藏医院放射科的检查项目少,工作强度不大,要将本科成长,就要到更先进的地方去,但是,去哪里寻找这样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呢?

2012年,就业援藏工作正式启动,中央国家机关、17个对口援藏省市和16家援藏中央企业为西藏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天津市每年坚持提供一批优秀岗位,优先吸纳对口支援的昌都籍高校毕业生来天津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技能水平。这让阿旺看到了希望!

虽然前路充满着未知,但在阿旺看来却是多了一次学习和锻炼机会。再加上,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给予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多项补贴,这给了阿旺更多奔向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在藏医院工作刚满4个月时,2021年3月,阿旺接到了考试通过的消息。那一刻,他告诉自己:“再一次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跨越海拔3500多米的地域差异,第一次来到天津的阿旺,还没从“醉氧”的困倦中清醒过来,就迎来了工作上的一项项新挑战。提到入职之初的阿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宋志仪记忆深刻,他说:“来的时候,可能不适应我们这么快节奏的工作,阿旺说了,您这一个月干的,相当于我们一年干的。咱这的机器要比西藏的机器要先进,有的界面都是英文的,所以阿旺通过学习下班请教老师,中午也不休息。”

面对大量的患者,顺畅的沟通是影像检查提质增效的前提,可让阿旺没想到的是,跟天津老百姓打交道,必须攻克的还有一道语言关,宋志仪笑着说:“天津本地人爱说土语,比如昨天,天津人不说“昨天”,是“昨个儿”,阿旺肯定不知道“昨儿个”是嘛,有的病人也不理解阿旺的话,你比如说阿旺说“膝关节”病人就不懂膝关节,你说“玻璃盖”天津人都懂,对吧?这是很正常的。”

为了让阿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科里给他安排了一位师傅——副主任技师董军。

董军有着24年放射科工作经验,又是个好脾气。起初,因为发音习惯和吐字等问题,阿旺和患者之间闹过不少误会,甚至遭到过投诉。受了委屈,他也免不了跟师傅抱怨。董军总是那副心平气的样子,告诉阿旺,跟患者交流,音量和态度都要恰到好处,带阿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他练发音。董军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放射科有两个特点,一个门响,一个嗓门大。因为我们放射科的设备都是有辐射的,得关上门才能曝光,所以说门会比较响;“嗓门大”因为病人都是老年人,本身就耳背,普通话还可以听一听,阿旺来了以后,他的嗓音,不清楚,我就多跟他说话,让他咬字多练习一下。“嗓门大”有两种,一个是歇斯底里地喊,还有一个就丹田之气,喊完病人会不理解,他认为你跟我喊嗓门大,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从跟患者之间互不理解,到偶尔也能从口中蹦出一两句天津话,经过半年多的磨合,阿旺在沟通能力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等他开始上手拍片,暴露出的新问题,也没能躲过董军的眼睛。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尤其是医学影像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同事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影响着阿旺将心中那把尺从“差不多”校准到“不能差”;更让他懂得,作为医者,守护生命健康那份至精至诚。

阿旺说:“刚开始我有点不理解,我的师傅他是特别耐心,就跟长辈一样,他给你拿书,然后拿其他他们照的,然后去对比给你看。我心里面慢慢理解,然后自己的水平也上来了。我觉得挺有意义,这个时间长了,整个科室的标准如果稍微松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可能都下去了。”

来天津工作的头一年,阿旺更像是董军的影子,师傅走到哪,阿旺就跟到哪、学到哪。董军也不藏着掖着,把二十几年摸索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见证着他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到每天帮100多名患者,完成X光、CT、增强CT、核磁共振检查的合格技师,可以独当一面了。

2022年底,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数急剧增多,放射科最高日接诊量达500多人次,超过平时的4倍,阿旺和同事们开启“白+黑”模式,争分夺秒保障就医需求。董军还记得阿旺一个人从8点上班,直接干到晚上8点,就没有停闲,苦苦坚持,干了两个月。有时一小时十几个,就得4、5分钟就一个。

当时,为保证科室工作有序进行,阿旺和同事们常常顾不上吃饭、来不及喝水、没时间上厕所……同事也用镜头记录下他当时全心工作的背影——头上塌着顾不上洗的头发,手边是摞起成沓的检查单。

这些历练让阿旺对这份工作倾注了更多情感。虽说语言是自己的劣势,可在日常工作中,阿旺发现遇到急躁和焦虑的患者,自己这一张嘴就能让人听出来的外地口音,往往会成为医患之间轻松的话题。

就因为这一口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阿旺在天津,也结识了几位忘年交。今年迈入古稀之年的王广杰,就是其中一位。

正是被这个藏族小伙的质朴和勤奋所感动,第一次深谈的地点,王广杰就选在了自己家中。阿旺给这个热情和善的长辈讲自己的经历,讲家乡的风土人情。王广杰呢,也会毫不吝惜地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跟这个远道而来“小朋友”分享。

就当身在异乡的阿旺因为收获这段亲人般的情谊倍感温暖的时候,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的交往还不止于此。

在位于河东区万达广场附近的一间养老院里,阿旺正在哼唱一曲山歌。没有华丽的伴奏,借助手里的话筒,悠远的歌声在面积不大的室内演出场地环绕……闭上眼,让人有种身处雪域高原的错觉。

阿旺身穿藏服,站在舞台中央,全情投入地演唱。这天,他的身份是王广杰发起的为老公益演出队的成员。

一曲唱罢,台下的老人们纷纷将掌声送给眼前这个年轻人。

自从结识了王广杰,像这样下社区、进养老院的公益演出活动,只要时间允许,阿旺都会参加。他会带领热爱民族文化的叔叔阿姨们跳起欢快的舞蹈,用朴实又感情饱满的歌声,给大家带去听觉享受,同时,他也会为老人们普及医疗知识,就X光、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区别为大家答疑解惑……

来天津两年多,阿旺的日子被忙碌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填满,偶尔有家乡的朋友到天津做客,阿旺总会义不容辞充当导游,带着大家游海河、逛鼓楼、感受五大道的厚重与浪漫,也讲述自己在天津发生的故事和改变。

据统计,目前每年约有10%以上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像阿旺一样开始走出“舒适圈”,敢闯敢试,走向更大的就业舞台。他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对祖国和家乡植下更深的热爱。今年27岁的阿旺心里有个时间表,他计划在天津学习到30岁,然后回到家乡组建一个设施齐全、水平先进的放射科,在那边把自己这里学到的东西能发挥出来。

2022年,阿旺被授予“西藏自治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带上这份鼓励和鞭策,他继续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将沿途美丽的风景,跟昌都藏医院时的自己分享,肯定地说: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想到回去的时候,能为家乡父老织密健康保障网,他的信心更足了!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