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文明家风伴我行:天津医生贾蓝羽和她的老年病人
新闻来源: / 新闻作者: / 添加时间:2024-2-19

传承中华优秀家教家风,塑造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联合市文明办、市妇联推出“文明家风伴我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文明榜样专题报道,全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直播访谈等多种形式,多媒体呈现津沽大地的美德传扬。敬请关注!

贾蓝羽,是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自从踏上工作岗位,她面对的病人就多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六年多来,贾蓝羽日复一日,像对待亲人一样医治病人。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决定背后,是她对孝老爱亲精神的生动诠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贾蓝羽,听听发生在她和老年病人之间的那些暖心故事。

早晨8点刚过,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部里已经忙碌起来。身穿白大褂的贾蓝羽走进病房,看到病床上的老人,笑着跟他打个招呼。

病床上的老人还戴着吸氧面罩,没法开口说话,看到贾医生,轻轻对她点点头。身边的儿子是老人的“代言人”。贾蓝羽一边询问病人情况,一边观察监护器上的数据变化:

咱们病人一般伴发心脑血管病多一些,包括像他们这种肺炎的患者。一个是看他的血氧饱和度怎么样,血压、心率、生命体征这块儿。

晨间查房期间,贾蓝羽要细致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用药反应,从而确定当天的治疗计划。说起这位贾医生,病人家属赞不绝口:

贾大夫挺好的,她对病人特别心细。病人吃的药,肯定得吃好多种,饭前的饭后的还有中间的,她都给列成个表,一个大单子,她给我们搁在手底下。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专门收治高龄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房里的不少病人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为他们治病,难度不小、责任更大。对于这一点,贾蓝羽深有体会:

到老年他体质跟咱们年轻人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肺炎,但是他并不典型,可能就是咳嗽,然后他还合并的病特别多,一般来说,我们这儿老年人多合并那种心脑血管病嘛,多少都会有一些脑梗、他血脂肯定也异常、心脏病这些都会有,他的各种指标都是乱的。所以我们在治的时候也很棘手。

上白班时八点交班,贾蓝羽会在七点半提前到岗。先去了解病人的夜间情况,然后进行晨间查房。一圈转下来就得一个小时。完成查房后,她会给每个病人下医嘱、写病历、进行治疗,期间还要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到了中午和下午,贾蓝羽还要再进行两次查房,及时掌握病人的身体变化和治疗效果。除了照顾住院病人,还有门诊患者需要兼顾。每五天要值一次夜班,一上夜班就是24小时连轴转……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时常让贾蓝羽感到疲惫,但是能为老年人治病解忧,是在她少年时就扎根心底的愿望:

我高中的时候,爷爷跟姥姥因为脑血管病这块儿都是瘫痪了,那个时候我们家那边的县里的大夫过去给他们扎针灸,效果也是很明显的。那个时候也觉得中医比较神秘,也比较喜欢。所以当时就想我以后如果是能学这个专业的话,我是不是可以能帮助他们。

贾蓝羽来自山东临清,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只能把她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想为亲人们尽孝的初心,也支撑着贾蓝羽一路前行。高中毕业时,她收获一喜一悲。喜的是她如愿考上了陕西中医药大学;悲的是久病的老人与世长辞,没能等到她当上医生治病救人。

将遗憾藏在心底,贾蓝羽走上了从医之路。此后,她又考取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17年,贾蓝羽完成博士学业,进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这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贾蓝羽,被分配到推拿科接诊病人。依托专业优势,她将针灸与推拿相结合,根据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初出茅庐,就接诊了这样一个病人:

他是脑梗后遗症。因为老人有吞咽障碍,我就每次给他通过刺激他的舌下三针,包括他的舌面跟他的咽喉壁。然后一周给他扎两次,扎了有两个月,每次都会配合着让他稍微吃点东西。一点点地来。先从给他少量的喝水,然后再喝点糊糊类的东西,给他吃点软面条,再吃点馒头。我给这个病人治了之后他能见好,我就觉得这一天都特别开心!

在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贾蓝羽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前来推拿科就诊的患者,多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面对病人,贾蓝羽多年所学得以施展,心中的愿望也慢慢实现,这些都让她感到充实快乐。在同事庄佳美看来,这位年轻的贾医生有着鲜明的特点:

她跟病人说过一句话,我应记得特别清楚,她说因为我自己家里的老人和您情况差不多,所以看到您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自己的亲属长辈,推己及人,就真正的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将心比心地这样对待。

因为把病人当亲人,贾蓝羽做的很多事,都超出了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年夫妇,患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行动不便,独生儿子又不在身边。贾蓝羽一步步地教他们在网上挂号、缴费,自己为病人远程开药、亲自取药,然后再叫跑腿小哥送到老人家里,免去了他们来回奔波的辛苦,这样一干就是四年;一位60多岁的老人要去外地小住,却又担心停药后病情恶化。贾蓝羽为她视频会诊、根据病情开药、调药,再把煎好的中药快递给她。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贾蓝羽也愿意为病人承担风险:

这个阿姨64岁,她当时门诊上来找我的时候是晕。在一个常规的检查里边,胸部平扫出来报的是怀疑肺癌,建议她做增强CT。因为增强CT需要从肘部打造影剂,造影剂有可能会引起病人过敏,所以必须要有家属陪同。但是她的家属就比较害怕,转天没来。但是当时阿姨的增强CT已经约好了,时间也到了,那我就跟她进去。增强CT肯定它的辐射要比普通的CT要强,所以当时就穿了两层铅衣,就跟着病人进去了。

陪同病人做增强CT,不仅仅是要近距离接触辐射,一旦病人在检查期间出现问题,贾蓝羽还可能面对未知的困扰。这些她都清楚。完成了检查,这位阿姨被确诊为肺癌早期,多亏发现及时,阿姨很快接受了手术治疗。

也是因为把病人当亲人,让贾蓝羽的身上多了一些“倔强”。有的时候,还真是“费力不讨好”:

当时有一个病人他是95岁的爷爷。来了之后,也是因为肺炎的情况他就不太能吃嘛。我们都极力要求给他下胃管。他子女比较多,就是不下。家里人认为下胃管对老爷子来说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儿。但是他可能不知道,如果是胃管下进去之后,爷爷营养能及时补上来,对后边病情恢复还是有帮助的。我就一次一次的给他说,到后来他都烦我了!

一次次地被拒绝,贾蓝羽还不死心,反复游说的结果就是被病人家属投诉到医院。说到这里,她低下头,默默平复心中的委屈。

从医之路有苦有乐,贾蓝羽一一尝过,最初的那份热忱却从没改变。

2022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席卷而来。那时的贾蓝羽,也感染了新冠。因为医院人手紧张,她坚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每天穿着防护服照顾病人,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比起自己身体的不适,患者的病情更让她揪心:

这奶奶当时来的时候,喘憋比较明显,来的时候已经意识不清,有一侧的肺已经看不见了,来了之后我就给下病危了。我当时问这个家属,他本身也说,如果这老太太不行的话,我们也就不进ICU、不抢救了。

即使家属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贾蓝羽仍不放弃。白天她在医院忙个不停,为老人进行各种治疗:抗感染、平喘、化痰……到了晚上,她就熬夜上网、翻阅国外的文献资料,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法:

有一个北美新冠防治经验,它是北美各个医院的,从重症到普通病房的大夫的治疗经验。我就把这个经验看了好几遍,它上面说像这种渗出性的大量的胸腔积液,也就是利尿,它是整个儿一个水液的代谢嘛。所以我就给她这个病人用利尿药。等到又过了两周再一看的时候,病人的左肺那个CT就很神奇的就出来了。

这一次的尝试,终于见效了!老人的左肺恢复了,双肺感染也开始好转。又过了几天,老人的神志清醒了,血氧饱和度逐渐攀升,最终达到99%!还记得康复出院的那一天,老人拉着贾蓝羽的手,一句“谢谢你,孩子”,让她瞬间湿了眼眶。

经历过疫情的考验,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成立了老年病科。贾蓝羽主动申请调入新的科室,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她的病人,也变成了清一色的老年人。在为这些爷爷奶奶治病的过程中,那个一直被她埋藏在心底的遗憾,终于得到了抚慰:

我前一段时间从我们病房看见一个大娘躺在那儿,跟我姥姥特别像。连那颗痣都跟我姥姥长的位置特别像。后来我每次过去给她扎针,我就心里特别开心。我就觉得像给我姥姥扎针一样。对我来说我觉得被别人需要,要比我要需要别人,更能让我快乐。可能对每一个大夫来说,都是这样的。我喜欢这个工作!

一转眼,贾蓝羽已经在医生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六年。在她看来,孝老爱亲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老人得到照顾、感受温暖,让中华美德得以传承与发扬,正是年轻人该做的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